【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共3452字,阅读约需6分钟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
于萍,北京小学副校长
王燕,北京小学德育主任
在北京小学的校园中,常常会看到许多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劳动的场景……生动的劳动画面与美丽的校园融为一体,成为最动人的教育风景线。北京小学是一所城区寄宿制学校,与共和国同龄,与首都同名。学校一直践行“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的“四自”寄宿教育宗旨,因此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天然携带着劳动的基因,有着光荣的劳动教育史。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如何基于城区学生特点开展真正的劳动教育,是我们需要回答的新问题。
一
当下的城区学生真的不爱劳动吗?
北京小学地处北京市中心城区,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都具有鲜明的“城区”特点,学生生活条件普遍较好。我们在开展“城区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之初,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在意识层面,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不喜欢劳动,惰于参加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就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毫无意义”,有些劳动不用自己动手,只要花钱“购买服务”就可以解决问题;在实践层面,还有的学生不会劳动,因缺乏劳动技能而不愿参与劳动,更难以感受劳动的快乐。
此外,家长和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也存在偏差,非劳动课程的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意识。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立足已有的劳动实践基础,学校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由不同年级1306名家长参与了调查。约10%左右的家长认为“参与劳动实践”不如节省时间来“参与学习”,其中男生家长占比高于女生家长,说明男孩子的家长更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近15%的家长很少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只有约50%的家长总是鼓励学生完成家务劳动。
但我们也观察到,很多学生虽然看似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却喜欢自己动手DIY,和同学一起做值日时依然兴高采烈,参加学校“四季课程”到田野里干农活依然很快乐。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孩子们可能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劳动和不会劳动,而是不喜欢大人安排给他们的被动劳动和初级劳动,没有机会去参与真正的劳动。城区儿童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并不一定比其他区域的儿童弱,只是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资源和尊重。
二
城区学校应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劳动教育?
当我们意识到城区学生在劳动中的问题与愿望后,我们开始站在教育的立场重新思考劳动教育的价值、核心和路径。
其一,城区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深刻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者必须站在教育的立场认识劳动教育,系统思考劳动教育的价值、核心和路径。“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若只是满足于具体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缺少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等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就难以充分发挥其正面育人价值。
我们认为劳动教育要避免简单化、形式化甚至功利化。劳动教育的行动不是匆忙“劳动”,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实践中有,知识教学中也有。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课程中有,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有。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更有劳动精神、感情、品质的价值观培养,这一点才是我们最关注和期待的。
其二,城区学校怎样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从立足“五育”关系的视角认识劳动教育价值,特别是立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理性、系统、深入地认识劳动教育实践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在参与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崇尚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并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劳动教育入心的关键是体验劳动快乐,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就不能离开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既要避免“有劳动,无教育”的价值缺失,也要克服“有教育,无劳动”的实践缺位。
劳动教育不能由学校包揽,我们要立足城区小学生成长现状,通过拓展适合的劳动教育契机,开展系列性劳动教育活动,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建崇尚劳动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
探索城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可行路径
北京小学的校训是“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这是所有北京小学师生的人生准则,也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脚踏实地做事,脚踏实地劳动,探索城区小学劳动教育的可行路径。
1.机制先行,明确行动方向
(1) 建章立制,发挥少先队思想引领作用。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的思想引领作用,研究制定了《少先队员劳动教育行动纲要》《少先队员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北京小学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决议》等制度。明确了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各年级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形成了“劳动伴我成长,劳动享受快乐”的劳动行动理念。在少代会上,全体少先队员郑重签署劳动承诺,树立劳动实践目标。
(2)强化责任,建立学校劳动岗制度。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劳动态度,学校建立了劳动岗制度,成为北京小学劳动教育的鲜明特色。例如:在校园里设立让学生参与劳动体验、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乐趣的“春耕园”。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劳动服务,为学生开发适合劳动的教育基地,磨炼意志品质,增强能力,提高本领。
(3)激发潜能,发挥好“学长”示范作用。北京小学是寄宿制学校,“学长”在学生校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引导小学长们发挥示范作用,学校结合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北京小学校园公益劳动实施方案》,为少先队志愿者搭建参与公益劳动岗的平台。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不仅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行动方向,而且营造了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2. 课程为本,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载体
北京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二是设立专项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劳动教育课、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教育实践。
(1)学科融合课程,突出全员育人。我们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崇尚、尊重、热爱劳动的价值取向。例如:低年级语文老师通过创编劳动童谣,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童谣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住劳动方法,便于学生练习劳动技能,在亲身参与和实践感悟中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2)专项劳动课程,突出素养培育。在专项劳动教育课程中,一二年级以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劳动意识,让学生从小认识到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珍惜劳动成果;三至六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体会劳动光荣,尊重劳动者,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我们将劳动教育活动与主题班队会整合,组织召开各种主题班队会,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结合北京小学“四季节日”课程的实施,通过开展多项巧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自理意识,培养劳动习惯。
3. 评价激励,体验劳动价值
(1)“劳动清单”培养劳动耐力。我们将日常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的统一性、育人性。劳动清单以“电池”作为评价载体,学生要通过劳动实践,让“电池”储蓄能量。每完成一次劳动实践,可以在电池上涂色“蓄电”,每周累计劳动总时长,鼓励学生坚持参与劳动。劳动清单将劳动成长足迹与过程性评价紧密融合,促进学生在评价激励中不断总结、反思、积累,培养坚持劳动的耐力。
(2)“云端互动”激发劳动活力。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寒暑假中,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云”上劳动交流平台,学生通过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劳动实践、收获,体验劳动的快乐与价值。同学们或是相互点评,或是写下鼓励的话语,温暖的评价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彼此激励,获得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双提升,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3)“家庭成长营”锻炼劳动能力。家长如何认识学生的劳动教育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结合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评价记录单,开展“家庭成长营”劳动评价活动。低年级是“点亮能量灯”,高年级则是“劳动统计图”,以30分钟为一个单元,记录每位学生的劳动足迹。鼓励学生在家中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成长记录中积累家庭劳动成长力,鼓励学生主动邀请家中的劳动榜样对自己进行评价。家长成为了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养成者、评价者和促进者。家校协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弘扬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