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中华楹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楹联原是指悬挂在楹柱上的联语,俗称对联、对子,后来发展为对所有对联的一种雅称。然而,楹联这一文学体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经历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下面小编就来浅谈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楹联的前身
在楹联真正出现之前,房门左右悬挂的是桃符,桃符其实就是桃木板,上面写着“郁垒、神荼”,传说中的桃符就是用来镇压恶鬼的,而郁垒与神荼就是两位专治恶鬼的神将,每逢春节人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郁垒、神荼”悬挂于大门左右,以驱鬼辟邪,时至今日有的祖祠大门还有这种做法,“郁垒、神荼”就是两位门神。
二、楹联的发展
到了隋唐时期,楹联从之前的骈句到了成熟,唐朝是诗的国度,特别是律诗的兴盛,诸多骚人墨客喜欢对句,在知名诗人的参与推动下,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比如:
李白题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风月无边”
杜甫题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等等,皆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三、春联的雏形
五代时期,“郁垒、神荼”的神像逐渐从桃符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后蜀主孟昶是公认的春联鼻祖,他亲笔在桃木板上题写:
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可以说是开创了春联的先河,这种做法慢慢地传入民间,据《宋史 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自此春联有了雏形,并得到广泛的推广。
到了两宋时期,民间新年时悬挂春联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王安石有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宋代时期楹联的范围有所扩展,已普遍应用于名胜古迹、寺院、书房等,比如陆游自题书房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其工巧可见一斑。
四、楹联的鼎盛
到了元朝,楹联经历了短暂的冷落,这是大环境造就的,元朝统治者为外族,对汉族文化不够重视,加之长期征战,国无宁日,文化自然受到打击而显得冷落。
而到了明朝时期,楹联可谓迎来了春天,由于统治阶级对楹联的重视,还曾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中,因此楹联盛极。朱元璋是楹联高手,笔下有许多佳联,如曾写一联赠与徐达: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样便自上而下跟风,楹联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普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寻常百姓,无不知晓楹联。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把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清代可谓是楹联的繁荣期,是前所未有的,此时期也涌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乾隆皇帝自己也写下了不少佳联妙对,比如他为自己七十大寿自题联:“七旬天子古六帝; 五代曾孙余一人”,非常巧妙,诸多楹联著作也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时至今日,楹联可谓长盛不衰,联人承先启后,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朵奇葩,散发着芬芳。
接下来,将介绍有关楹联的基本知识、禁忌等常识,敬请留意!